>
李牧对这些敌人充满了无奈和怨恨。他一生为国,却被奸臣陷害,最终含冤而死。他在狱中曾感叹,自己一心报国,却无法抵挡奸臣的谗言,他恨赵王迁的昏庸,恨郭开的贪婪和奸诈。
第九章:晚年及身后事
公元前 229 年,李牧被赵王迁冤杀。由于他是被冤杀,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赵国的厚葬。直到汉朝,汉武帝对李牧等名将的功绩予以认可,追谥他为 “武襄侯”。祭文称赞他 “忠勇卫国,战功赫赫,虽遭冤屈,其志不朽。” 李牧被埋葬在赵国旧地,墓地按照侯爵级别修建,占地约数亩。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祭祀李牧等古代名将,当时有数百人参加祭祀,场面较为隆重。
李牧的子孙后代中,他的儿子李兴,在秦朝末年曾组织义军反抗秦朝的统治。他继承了父亲的勇敢和智慧,在起义军中担任将领,率领军队与秦军作战,为推翻秦朝统治做出了贡献。李兴的儿子李盛,在汉朝初期成为一名地方官员,他致力于治理地方,发展经济,使当地百姓生活富足。后世子孙中,有的投身军旅,有的则专注于文化传承,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以李牧的事迹为榜样,努力维护家族的荣誉。
李牧能够进入武庙,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大臣李林甫的上奏下,将李牧列入武庙供奉名单。李林甫在奏书中称:“李牧一生征战,北御匈奴,西抗强秦,其勇可嘉,其谋可赞,当入武庙,以供后世敬仰。” 宋朝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 961 年,经大臣赵普建议,再次肯定李牧在武庙中的地位。赵普奏书称:“牧公之勋业,保赵之安宁,其军事才能与忠义之心皆为后世之范,不可不尊于武庙。”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大臣姚广孝的推动下,对武庙进行整顿,李牧依然在列。姚广孝奏言:“李牧之勇,威震边疆,其战例可为兵家之鉴,理应为武庙之尊。” 在这些过程中,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李牧的军事成就和忠诚品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李牧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并未被过度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