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不在场的另一个世界里如此投入、如此快乐,心里总会泛起一丝难以言说的酸涩和不安。
她开始在电话里,不经意地问起关于学姐的更多细节,语气里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而在沈溪那边,那位才华横溢的学长,也确实成为了她在专业上重要的引路人。
他欣赏沈溪画作中的灵气和敏感,常常邀请她一起参加画展,或者在画室里针对她的作品提出中肯的建议。
沈溪在艺术上的困惑和对未来的迷茫,有时会向这位更能理解她艺术追求的学长倾诉,而不是远在上海、忙于“实际”事务的江屹。
一次,沈溪因为准备一个重要的课程展览,和学长在画室待到很晚,错过了和江屹约定的视频时间。
事后她解释时,江屹虽然表示理解,但电话那头长久的沉默,还是让沈溪感到了一丝不信任的寒意。
社交媒体,这个原本用来拉近距离的工具,有时反而成了误会的放大器。
沈溪偶尔会在个人空间发一些略带感伤的文字,或是她新画的一幅意境朦胧的画作,配上几句语焉不详的感慨。
这些在江屹看来,有时会过度解读为她在那边有了新的情感寄托,或是对现状的不满。
而江屹朋友圈里那些热闹的聚会照片、与朋友(无论男女)的互动评论,也同样会牵动沈溪敏感的神经。
他们都开始下意识地揣测对方文字和照片背后未曾言明的情绪。
真正的考验,在沈溪二十岁生日那天爆发了。
那段时间,江屹正忙于一个重要的商业拍摄项目收尾,同时还要准备期末考试,整个人忙得焦头烂额。
他提前给沈溪寄去了精心挑选的生日礼物——一套昂贵的进口水彩颜料,但在生日当天零点,他因为还在工作室处理图片,错过了第一时间打去祝福电话。
等他忙完,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他疲惫地拨通电话,那头的沈溪声音很轻,带着明显的失落。
江屹匆匆说了几句生日快乐和抱歉,解释了自己有多忙,但言语间的疲惫和敷衍,沈溪听得一清二楚。
更让她难过的是,第二天早上,她刷朋友圈时,看到江屹的一个舍友发了一张昨晚工作室庆祝项目顺利完成的照片,照片里江屹和那位学姐以及其他几个团队成员笑得很开心,桌上还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