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否预测,某个学生选择在某个特定的傍晚,不去图书馆,不去实验室,而是独自一人走到校园最偏僻的‘情人坡’顶,只是安静地坐着,看一场毫无‘效率’可言的日落?
你能否告诉我,他那一刻的行为,在你的模型里,是归类于‘路径规划异常’,还是‘时间资源浪费’?
更重要的是,对他个人而言,这个行为本身,是否具有你模型之外的…‘意义’?”
整个教室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目光聚焦在白易一身上。
白易一僵住了。
张教授的问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接刺入了他模型最核心的盲区——行为的“意义”。
他的模型可以精准描述“去哪里”、“做什么”,甚至部分推测“为什么”(基于过往行为模式),但它无法理解,也无法赋予“安静看日落”这种行为在个体生命体验中的独特价值。
在他的模型评估体系里,这种行为没有“产出”,没有“效率”,甚至不符合常规的“效用最大化”原则,确实可能被标记为“异常”或“浪费”。
他试图用技术术语解释模型对“非目标导向行为”的处理逻辑,但声音干涩,逻辑也不复之前的流畅。
他发现自己无法给出一个让张教授、也让自己信服的答案。
他引以为傲的92.7%准确率,此刻显得如此苍白,因为它回避了所有关于“意义”的终极拷问。
那些无法被数据化、无法被纳入预测框架的“无意义”瞬间——比如柳依依涂鸦的几何图形、张伟在阳台的鬼哭狼嚎、故事光筒里那些关于阳光和眼泪的碎片——此刻如同潮水般涌来,冲击着他精心构建的逻辑堤坝。
“我…模型的目标是预测可观测行为…” 白易一艰难地组织着语言,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台下开始出现细微的议论声。
张教授看着他,眼神深邃,没有催促,却带着一种无声的压力。
就在白易一感觉自己的思维即将陷入混乱的泥沼时,阶梯教室的后门被轻轻推开。
柳依依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她似乎是路过,被里面的气氛吸引,安静地站在门边的阴影里。
她的目光落在讲台上略显狼狈的白易一身上,琥珀色的眼眸里没有嘲笑,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
白易一的目光无意间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