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树。

修复的过程漫长而枯燥。

有时为了一个局部色彩的过渡自然,他需要反复试色数十次,在废弃的绢片上一点点调试,直到颜色与古画完全融合,看不出丝毫补缀痕迹。

董其昌提供的珍稀矿物颜料(石青、石绿、赭石、朱砂)和古墨,为全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

窗外的竹影从新绿转为深翠,又染上淡淡的秋黄。

沈墨的手指被颜料染上了洗不掉的色彩,眼中也因长期专注而布满了血丝,但他心中的那团火却越烧越旺。

看着那幅曾经千疮百孔的古画,在自己手中一点点重现生机,逐渐显露出完整的《溪山秋霁图》面貌——远山如黛,云海苍茫,近树萧疏,寒潭清澈,一股清冷高旷、寂寥而又蕴含生机的秋日气象跃然绢上。

虽然是他接笔补全,但那笔意、墨韵,却努力追摹着“墨道人”的清刚古拙,与米氏云山的写意精神一脉相承。

当最后一笔全色完成,沈墨放下笔,长长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

他看着眼前这幅焕然一新的画作,心中百感交集,有完成使命的释然,有技艺突破的喜悦,更有一种与古人神交、穿越时空完成某种约定的感动与满足。

他不再是那个只知死读经书的落第举子,而是在这方寸绢素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与道。

第五章:秋霁澄怀深秋,董府花园的菊花开得正盛。

董其昌在“画禅室”内设下清茶,郑重其事地请来了几位至交好友:同为书画大家的李日华、陈继儒,以及一位精于鉴赏的致仕老尚书。

室内檀香袅袅,气氛宁静而庄重。

沈墨小心翼翼地捧出已经完成装裱的《溪山秋霁图》。

新配的浅米色云纹宋锦包首,深青色的古玉轴头,天青色的绫边,将画面衬托得更加古雅沉静。

当画卷徐徐展开,完整的《溪山秋霁图》呈现在众人面前时,室内瞬间陷入一片寂静。

远山层叠,在氤氲的云气中若隐若现,峰峦的走势雄浑而内敛,透着一股清刚之气。

中景云海翻腾,墨色淋漓变幻,浓淡干湿之间,将云烟的流动感、体积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得米氏“墨戏”之精髓。

近处坡石树木,笔法简练苍劲,几株秋树姿态虬劲,枝

上一章 继续阅读

第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