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不能崩溃!

堡垒虽然裂开,但核心还在——我的大脑,我的知识,我的实验室!

我需要证据!

我需要真相!

求生的本能和顶尖科学家的理性瞬间压倒了恐惧。

我的目光死死盯住那个微型冷冻管。

里面的组织,是来自未来的警告,也是此刻唯一的物证!

我猛地站直身体,动作因为急促而略显僵硬。

我迅速戴上无菌手套、口罩、护目镜,开启了实验室里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操作台(BSC-III级)。

幽蓝的紫外灯亮起,发出低沉的嗡鸣。

气流屏障在我面前形成一道无形的墙。

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那个微型冷冻管,将它放入操作台内的恒温解冻槽。

淡蓝色的保存液在精密温控下缓慢升温。

我的双手稳定得可怕,如同在进行一项再平常不过的样本处理。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每一次心跳都沉重地撞击着耳膜。

解冻完成。

我用超精细的取样针,提取了极其微量的组织样本。

这点样本,必须分成三份,用于不同的关键分析:基因比对:启动实验室角落那台被物理隔绝内网、仅用于高度敏感离线分析的便携式纳米级基因测序仪。

将我刚刚采集的自身口腔黏膜细胞样本与冷冻管组织样本同时放入。

结果需要数小时,但这是确认身份的铁证——它到底是不是“我”?

病理分析:将另一份样本放入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载片,同时连接AI病理诊断系统。

目标:确认标签上所说的“局部异常增生”是否存在?

形态特征是什么?

是否具有已知病理学特征?

或者……是某种人为干预的痕迹?

这将是判断“病变”性质的关键。

同位素衰变痕迹检测:这是最大胆也最冒险的尝试。

利用实验室一台极其精密的质谱仪,尝试分析样本中某些特定稀有元素的同位素比例。

理论上,通过极其精密的衰变模型计算,结合样本保存状态,或许能推断出一个大致的“脱离生命体”的时间窗口。

这是验证“7天后”这个恐怖时间点的唯一可能途径!

成功率极低,误差极大,但值得一试。

启动所有设备。

屏幕上开始滚动复杂的数据流。

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运转的低鸣和我的心跳声。

等待的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

我的目光扫过

上一章 继续阅读

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