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新指示——为响应“农业学大寨”号召,各村需将劳动力向农田倾斜。

这意味着原本参与手工制作的妇女们,每日需抽出大半时间参与集体劳作,手工坊的生产进度再度陷入危机。

林小满攥着通知在田间踱步,目光落在社员们挥汗如雨使用的老式纺车上。

她突然想起现代纺织业的流水线概念,若能改良传统工具,或许能在人力减少的情况下提升效率。

当晚,她翻出藏在箱底的《机械原理简易读本》,在煤油灯下绘制草图。

三天后,村里的铁匠铺热闹非凡。

林小满带着设计图与铁匠老赵反复研讨,将纺车的单锭改为三锭,又添加了脚踏装置。

当第一台改良纺车在试验中成功将纺纱效率提升三倍时,围观的妇女们爆发出欢呼。

消息不胫而走,邻村的手工艺人也纷纷前来观摩。

然而,技术革新并非一帆风顺。

新纺车的复杂结构导致故障率极高,老赵整日泡在手工坊维修。

林小满索性组织了一个技术小组,带着组员拆解零件研究原理。

她们用桦树皮制作简易齿轮模型,在反复调试中,终于摸索出一套标准化维护流程。

与此同时,林小满在供销社的建议下,开始尝试将手工制品与地方特色结合。

她带着采风小组走遍周边村落,将民间故事中的剪纸纹样转化为刺绣图案,开发出“民俗故事”系列手帕。

当印有“牛郎织女孟姜女”图案的手帕摆上供销社柜台,竟引发了县城教师群体的抢购热潮。

17 特殊订单深秋的清晨,林小满接到陈明远的加急信件。

省供销社计划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点名要她们提供一批能代表地方特色的展品。

更让她惊喜的是,其中包含一份来自部队的特殊订单——为新兵制作两千双绣有“保家卫国”字样的鞋垫。

时间紧迫,林小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她将村里的晒谷场改造成临时工坊,按工序划分裁剪区、刺绣区、质检区。

为确保两千双鞋垫的针脚统一,她连夜刻制出空心字模板,让妇女们用拓印方式保证字体工整。

但新问题接踵而至。

部队要求鞋垫需具备防潮、耐磨特性,普通布料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林小满跑遍县城布庄,偶然发现一种军用帆布边角料。

她与布庄老

上一章 继续阅读

第1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