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夏季工作坊位于下城区一栋充满工业感的LOFT里。
第一天,夏初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们,带着各自鲜明的风格和咄咄逼人的才华汇聚于此。
全英文的密集讲座、高强度的创作讨论、导师劳伦斯教授犀利到不留情面的点评(“情感很充沛,但形式太陈旧!”
、“想法?
我只看到一堆材料的堆砌!”
),都让她神经紧绷,常常在深夜回到那个小房间时,累得连手指都不想动。
最初的兴奋很快被自我怀疑取代。
她的材料实验——那些从滨城带来的、精心收集的废弃电路板、老唱片碎片、生锈的金属零件——在劳伦斯教授和其他学员那些观念前卫、技术炫目的作品面前,显得笨拙而格格不入。
滨城画廊经理那句“太前卫”的嘲讽,此刻像个荒谬的笑话。
更深的困境是经济上的捉襟见肘。
工作坊只有微薄的津贴,纽约高昂的生活成本像一只贪婪的巨兽。
她不得不利用周末和晚上,去苏荷区(SoHo)一家小画廊打工,做最基础的布展、打扫甚至前台接待。
穿着不合身的黑色制服,忍受着挑剔顾客的白眼和画廊经理刻薄的唠叨,只为换取那点可怜的时薪来支付房租和购买最基本的画材。
疲惫像潮水般日夜侵蚀着她。
某个深夜,当她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回到冰冷的公寓,发现从跳蚤市场淘来的二手加热器又坏了时,看着窗外纽约不眠的璀璨灯火,一股强烈的孤独和委屈汹涌而至,几乎将她击垮。
她蜷缩在冰冷的床垫上,手指无意识地划过手机屏幕,那个早已被删除的号码位置一片空白。
那一刻,滨城雨夜顾屿那句“哄哄就好”和林晚刺耳的笑声,混杂着劳伦斯教授严厉的批评,像冰冷的针,狠狠扎进心里。
就在她濒临崩溃的边缘,手机屏幕亮起,是一封新邮件。
发件人:Zhou Xubai。
主题很简单:Re-Gen Foundation 驻留机会。
邮件正文同样简洁,附了一个链接和一个名字:“项目负责人艾拉·陈(Ella Chen),提我的名字。
他们需要你的《蚀》那种对‘废弃’的独特诠释。
别放弃,夏初。
纽约的土壤,只对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