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正文里一句话也没多说,只是在邮件末尾写道:“随附相关材料,供领导参考。”

她将那把锋利的刀,用最优雅、最安静的方式,亲手递了出去。

在办公室这个不讲道理的舞台上,她从不用声嘶力竭的呐喊去博取同情,而是选择用不容置疑的证据,去影响那些真正能决定胜负、且只关心“投入产出比”的人。

这,才是她从不加班的真正底气。

KPI是朋友圈的点赞数赵立是和林锐同期入职的市场部新人,但他仿佛天生就比林锐更懂得脉动科技的生存法则。

他出身普通,渴望通过996的奋斗,在大城市那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为自己劈开一小片天空。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马屁精,他甚至很真诚——他真诚地相信领导说的每一个字,并会以200%的执行力,去完成那些在林锐看来匪夷所思的指令。

这出大戏的开场,源于市场部总监王贺一次灵光乍现。

为了迎合那位喜欢“看感觉”的大老板,王总监在周会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KPI考核维度——“企业文化朋友圈渗透率”。

“同志们!”

王总监激情澎湃地挥舞着手臂,“从今天起,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司的品牌大使。

我要求每个人,每周至少发三条积极、正面、能体现我们奋斗精神的朋友圈,点赞数、评论互动,都将纳入绩效考核!”

在众人面面相觑的沉默中,赵立第一个站了起来,脸涨得通红:“总监,我坚决支持。

我一定能做好!”

从那天起,赵立的工作重心发生了一次精准的漂移。

他不再是市场专员,而是一位朋友圈的“战地记者”。

他开始研究,哪个角度拍办公室深夜的灯火,能显得自己形单影只又坚毅卓绝;哪个滤镜,能让熬夜的脸色显得憔悴,但眼神里依旧有光;哪一段文案,能不动声色地提到老板的某句名言,并体现出自己“思考到深夜,格局打开”。

他成了林锐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一次,赵立在晚上十点扭捏地蹭到他身边,递过来一杯奶茶:“林哥,帮个忙呗?”

他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摆好姿势,甚至还把眼镜摘下来,用手揉着太阳穴,做出疲惫又坚毅的表情,“帮我拍张照,就拍我对着电脑苦思冥想的样子,最好能

上一章 继续阅读

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