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一传言未必属实,但亦可见部队是多么混乱和无序。
隶属一七四旅的吴亚夫营作为掩护部队走在大部队最后,途中吴亚夫听到后方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半空中黑压压一片,全是追上来的日机。
吴亚夫赶紧大喊一声:“趴下!”话音刚落,日机就实施了机枪扫射,地面被打得尘土飞扬,许多人一头栽倒在血泊之中。
此时中国方面的任何命令都不起作用了。在日军飞机的疯狂轰炸和步兵的急速追击下,拥挤在公路上的国军军队编制已被打乱,部队失去控制,部队之间也失去了联络,将领们甚至连自己部队的具体位置也不知道。
第七十八军军长宋希濂在九日那天先后接到了两个命令:第一个命令让他必须再坚持几天,紧接着的命令让他立即撤往昆山方向。宋希濂看了一下地图,发现撤退的方向上全是河湖港汊,只有一条公路可走,于是带领部队匆忙西撤。公路上挤满了撤退的部队,“为避免自己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各自拼命地向前赶,形成极度的纷乱。”
宋希濂遇到了胡寿山的第一军军部以及薛伯陵的第十九集团军司令部。原来胡寿山的军部在苏州河一线遭遇日军偷袭,“军部人员及警卫连被打死者甚多,胡寿山只身撤出。”
薛伯陵乘小汽车,自南翔前往昆山,被敌军机枪扫射,司机和他的一个卫士被击毙,薛伯陵从车上跳到一条河沟里,侥幸逃脱,但此时薛伯陵发着烧,又浑身湿透,导致病情加重,只能躲在草丛里,好在是他在安亭附近遇到第五十四军军长霍揆彰。霍军长看见薛岳浑身湿透,冻得缩成一团,忙把自己的大衣给他穿上。
但是由于日军第十军被67军和259旅阻织于松江县城,淞沪主战场的国军主力虽然撤退还是变成了溃败,但是伤亡比另外一个时空好了很多。
淞沪会战的失败已经无可避免,但是撤退期间国军可是打了几场惨烈而又悲壮的战斗。
1.四行仓库“八百壮士”
- 第88师524团1营(实员414人)奉命死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政治目的远大于军事意义,向国际社会展示抗战决心,打出了中华军人的风采。
可惜的是血战4昼夜后,按计划退入租界,却被英军缴械羁押(“孤军营”),未能归建。
2. 南市最后防线
- 第55师第165旅与淞沪警察总队死守南市(华界最后阵地),在日军海陆空火力下血战至11月11日,旅长张彬殉国,残部40余人退入法租界。
3. 望亭阻击战
- 第74军51师张灵甫率三〇五团扼守望亭铁桥,死守3天,以伤亡600人的代价阻滞日军,为主力撤退争取时间。
只是可惜的是德军事顾问依托中国地形构筑的三道防线,撤退依托吴福线(苏州-福山)、锡澄线(无锡-江阴) 国防工事因钥匙遗失、驻防部队溃散,基本未发挥作用。
例如:常熟、福山阵地曾短暂阻敌,日军需动用36门重炮轰击1天才突破,但因莫城失守,防线侧翼被包抄,最终弃守。
画面回到松江这边,259旅和第6师团刚刚结束一天的战斗。
今日,日机对松江进行了6轮轰炸,曾经繁华的街市化为焦土,城桓破碎如鬼蜮,
松江城外,江面浮尸蔽流,河水赤红,足以看出今日战斗之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