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的人群中,脸上的笑容一如既往地灿烂。

我的世界,阳光普照,歌舞升平。

而她的世界,阴影密布,一片死寂。

我们之间,早已隔着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11小雅的工作效率很高。

没过多久,我的故事,连同我的回忆录节选,就被整理成一篇深度报道,发表在了好几家主流的网络媒体上。

文章的标题很醒目——《“我不是来伺候人的”:一位60岁母亲的硬核反击战》。

这篇文章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了千层浪。

它被疯狂转发,评论区里挤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发了一场关于“新型啃老”、“老年人权益边界”和“家庭伦理”的全社会大讨论。

一夜之间,我火了。

各大媒体争相联系我,想要采访。

甚至有一家电视台,邀请我去做一档访谈节目。

我有些不知所措,但陈阿姨和律师都鼓励我去。

他们说,这是一个为全国老年人发声的好机会。

在聚光灯下,我有些紧张,但我没有退缩。

我穿着自己最喜欢的一件干净的衬衫,平静地坐在主持人对面,讲述了我的故事。

我没有煽情,没有哭诉,也没有痛斥女儿的不孝。

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我爱我的女儿,我为她付出了一辈子,我心甘情愿。

但是,爱不等于没有底线的牺牲。

母爱,也不是她可以随意利用和绑架我的工具。

老年人,首先是‘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父母’。

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权利支配自己的财产,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尊严。”

我的话,通过电波,传遍了千家万户。

节目播出后,我的社交账号收到了成千上万条私信。

很多老年人给我留言,说我的话让他们醍醐灌顶,说他们也要学我一样,勇敢地为自己活一次。

一些被子女欺骗、压榨的老人,在我的故事的激励下,也开始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张晓晴和王强在小县城的窘迫生活,也被一些无孔不入的自媒体挖了出来,成了我这个“正面典型”的反面教材,在网络上被反复鞭尸,彻底无法翻身。

在律师和一些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我用我获得的一部分赔偿款,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公益基金。

它的名字,就叫“夕阳

上一章 继续阅读

第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