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手,用袖子用力擦了擦眼角,深吸一口气,看向宋辞,眼神变得异常清明和坚定,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好!
孩子!
阿婆听你的!
我们去找!
这把老骨头,就算爬,也要爬到地方去看看!
阿坚他……到底给我留了什么话!”
第七章:秘图寻踪,险境环生寻宝之旅,远比想象中艰难。
宋辞根据手帕地图和古籍中模糊的地形描述,结合现代地图和卫星图像(在镇上有信号的地方),大致圈定了搜索范围——位于栖水镇南面,一片当地人称为“野狐岭”的丘陵地带。
那里山势不高但林木茂密,少有人烟,只有一些采药人和猎人偶尔进入。
出发前,宋辞做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绳索、手电筒、打火机、水壶、干粮、急救包、防蚊虫药,还给阿婆准备了一根结实的木棍当拐杖。
阿婆则默默地准备了一个小小的香囊,里面装着几味她认为能驱邪避瘴的草药,郑重地让宋辞贴身带着。
清晨,天刚蒙蒙亮,一老一少就踏上了征程。
阿婆换上了最利索的旧布鞋,拄着木棍,脚步虽慢,却异常坚定。
宋辞背着沉重的背包,搀扶着阿婆,两人沿着早已荒废、淹没在杂草丛中的古道,向着野狐岭深处进发。
根据手帕上第一个符号的指示(像一个指向特定方向的箭头结合一个代表“石”的标记),他们在一处布满藤蔓的山崖下,找到了一块半埋土中、刻有同样符号的天然巨石。
符号的位置指向一条被荆棘覆盖的隐秘小径。
第二个符号(类似一个“水波纹”与“三”的组合)指引他们来到一条几乎干涸的溪涧,在第三块巨大的、半浸在水中的鹅卵石底部,发现了被水流冲刷得有些模糊的刻痕。
第三个符号(一个复杂的、如同锁孔般的图形)对应着一处隐蔽在乱石堆后的山洞入口。
洞口狭小,仅容一人弯腰通过。
洞内漆黑一片,阴冷潮湿,弥漫着浓重的泥土和苔藓气味。
宋辞打开手电筒,光束刺破黑暗,照亮洞壁上湿漉漉的岩石和垂挂的钟乳石。
在洞穴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凹陷处,他们发现了用锐器刻下的、与手帕符号完全一致的印记。
印记指向洞顶一条几乎看不见的缝隙。
每一个符号的发现和对应地点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