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作业睡觉,明天还有课呢。”
两人的声音逐渐提高,孩子在一旁看着他们,眼神中充满了不安和困惑。
最终,这一次的辅导在不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孩子带着委屈和迷茫上床睡觉了。
类似的情况在之后的日子里频繁发生。
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问题上,两人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顾夜觉得孩子应该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比如编程,这样对未来的发展有帮助;而沈若依则认为孩子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孩子对绘画很感兴趣,就应该让他去学绘画。
“学编程多好啊,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掌握编程技能以后找工作都容易。”
顾夜坚持自己的观点。
沈若依却反驳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喜欢绘画,让他学绘画他才会有动力,才能真正学好。”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家里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
孩子似乎也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矛盾,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像以前那样活泼开朗。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顾夜和沈若依决定坐下来好好沟通。
一天晚上,等孩子睡着后,他们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心平气和地开始交流。
“若依,我觉得我们最近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总是吵架,这样对孩子不好。”
顾夜率先打破了沉默。
沈若依轻轻叹了口气,说:“我也知道,可是我们的想法真的差太多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顾夜握住沈若依的手,认真地说:“我们都爱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和观念不同,我们应该互相理解,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
接下来,他们开始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担忧。
顾夜说出了自己希望孩子能够有一技之长,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的想法;沈若依则表达了自己希望孩子能够快乐成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愿望。
通过深入的交流,他们发现,其实彼此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最终,他们达成了共识:在保证孩子学业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学习绘画;同时,也会适当引导孩子接触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拓宽孩子的视野。
至于学习方法,他们决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既要引导孩子自主思考,也要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