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eta)。”

我点击进入。

眼前弹出一个名为“P-Map.Structure.v2”的文档树。

文件夹里依次列着:交互反馈因子权重表情绪曲线识别模型样本行为惯性公式组(隐藏)决策模拟样本回溯日志主观干预手动调整记录我屏住呼吸,打开第三项。

页面里列出了几十个函数算法,变量名称清一色采用代码名,例如:V.TB1:触发-反应时间平均延迟A.GS4:群体情绪同步指数H.LS7:逻辑语句偏差容忍度P.Z9:违抗倾向指数而每一项旁边,赫然写着默认权重数值。

绝大多数权重集中在“稳定模仿延迟反馈情绪压缩”四类行为变量。

这不是在评估“优秀”,而是在压制“不一致”。

我点开最下方的“手动调整记录”,一串日志映入眼帘。

最上方一条:2025.07.30 | 由S.H.调低 P.Z9 权重阈值 → 从0.38调整为0.21备注:本周实习组变量波动频繁,需快速稳定群体行为反馈,避免二次异常扩散。

我第一次看到,那些不被解释的“淘汰”,其实都是“人为调参”的结果。

系统不是自运行的,它是被少数人操控的。

而“行为评分”,不过是他们打碎人的棱角时,装作客观的工具而已。

我将整个结构文档复制下来,重命名为“Training_2025_Standard_Revision”,格式为PDF,压缩入测试缓存文件夹中。

随后,我打开记事本,写下了一行字:行为系统评分机制无法反映真实协作潜能,建议关闭自动红卡功能,恢复主观复核通道。

我没有保存,只是复制了那段文字,粘贴在测试反馈窗口。

送出前,我犹豫了半秒,又加了一句:“操控系统的你们,总有一天,也会被操控。”

点击提交的瞬间,测试系统卡顿了三秒,随即恢复。

我关掉系统,把U盘塞进口袋,站起身,走出测试间。

当晚十点半,整栋写字楼的灯几乎都灭了,只有林浩然的办公室还亮着。

我下意识往里看了一眼,正好对上他的目光。

他没说话,只抬了抬手,像是在问:“你完成了吗?”

我微微点头。

他什么也没

上一章 继续阅读

第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