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轻笑:“自然会回来。我走后你要用心读书,不得懈怠。否则,戒尺可不会轻饶。”
少年用力点头:“先生放心,我定会去京城应试,还请您到时候主持考校。”
“好,一言为定。”
……
兵部呈上的奏文送至乾清宫,朱由校翻看后眉头紧锁,赏赐的幅度太小,难慰人心。
他将内阁与六部要员唤至乾清宫,亲自参与议定。最终由他一锤定音。
熊廷弼加太子太保衔,其妻封二品诰命夫人,恩荫一子承袭锦衣卫千户之职,赐银万两,绸缎百匹。
贺世贤晋太子少保,调任左军都督府佥事,荫一子授锦衣卫小旗,赏银五千两。
刘刚擢升参将,赐银三千两;李景升升游击将军,赐银二千两。
建奴首级共计二千余颗,每颗赏银三十两;参战将士每人二十两;阵亡者抚恤银五十两;重伤致残者赐银一百两。并命熊廷弼妥善安排,将这些将士迁入关内。
朱由校打算将他们编入羽林军,充任教习之职。在他眼中,这些士兵弥足珍贵,皆是经过实战洗礼的精锐。
“陛下,国库如今仅余不到三百万两银子,九边军粮尚未发放,互市开销也需几十万两,恐怕难以支应。”
朱由校岂会不知国库空虚,但他的内帑尚有余银。这几个月来,朝中文臣陆续“孝敬”他的银两,合计已有三千万两。
“银子从朕的内帑出。”
“赏银由羽林军押送,锦衣卫随行,届时由锦衣卫负责发放。”
“遵旨。”
待众人退下,朱由校又低声交代王朝辅:
“盯紧许显纯与杨寰,无论是京师还是辽东,凡有人胆敢动朕的赏银,砍手,不留情。”
------------
皇宫
朱由校望着眼前刚到京城的毕懋康,风尘仆仆的模样难掩其精神气度。这位,便是那个研制出自生火铳的能人。
这可是火器领域难得的奇才,大明军备能否更上一层楼,还得靠他。
“毕爱卿,赶路辛苦了,请坐。”
“臣谢陛下。”
“此次召你回来,是为了火器之事。朕听说你对火器颇有研究,不知可有什么新的想法,不妨讲来。”
这话正说在毕懋康心坎上。他一辈子都在钻研火器,说到对火器的理解,恐怕当今大明无人能出其右。
“陛下,臣以为火器应列重中之重。永乐年间神机营凭火器威震四方,可如今已过两百余年,我大明火器非但没有进步,反倒有些退步。”
“火绳枪、鸟铳、三眼铳这些,多年未变。恕臣直言,此乃历代皇室不够重视所致,加之制造时偷工减料,威力远不如前。”
朱由校心中自然清楚。现在明军手中的火器,大炮尚可勉强使用,火枪几乎成了摆设。有些还不如烧火棍,甚至使用时会炸膛伤人。
“朕也明白此中弊端,召你回来正是为此事。”
“陛下英明,不知陛下打算如何改进?”
“朕想请你打造一种全新的火枪,不同于眼下需要引线点火的旧式火枪。这种新枪,使用燧石击发,不受风雨影响,刮风下雨也可正常使用,操作更为简便。”
这不正是毕懋康正在研究的自生火铳吗?陛下竟也懂得如此深奥的火器之理?
“陛下所言,恰与臣所研新枪不谋而合。只是目前尚无突破。”
没想到毕懋康已经着手研究燧发枪。历史上,他是在崇祯八年才在《军器图说》中详细记录了这种火铳。可惜那时大明已风雨飘摇,崇祯帝并未重视,导致大明错失良机。清军入关后,中华再难追赶西方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