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紧了一点?
像是在极力忍住什么?
她没再争辩,只是冷冷地丢下一句:“拿数据说话。
明天上午,压力测试报告和安全性分析报告,放我桌上。”
“测就测!”
我梗着脖子。
熬夜,跑测试,分析数据。
结果证明,我的方案在极端压力下确实更稳定,加上时间戳后重放攻击风险可控。
第二天,我把厚厚一沓报告拍在她桌上,扬眉吐气。
她仔细翻看完,抬起头,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眼神里那点冰碴子好像融化了一点点?
她点了点头:“嗯。
按你的方案实施。”
就这?
连句“你是对的”都没有?
我一口老血憋在胸口。
这女人,夸人一句会死吗?
这样的技术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开发周期。
从数据库选型到缓存策略,从消息队列到前端框架…我们像两个固执的斗士,为了一个技术细节能吵得面红耳赤。
办公室里经常回荡着我们的“友好交流”。
“林阳!
你这缓存穿透的防御策略是摆设吗?!”
“沈冰!
你懂不懂分布式锁的实现成本?!
站着说话不腰疼!”
“数据一致性!
CAP定理被你吃了?!”
“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
用户不是你的测试机器!”
老张他们从一开始的噤若寒蝉,到后来的习以为常,甚至开盘下注我俩今天因为什么吵、谁会赢。
但神奇的是,每一次激烈的碰撞之后,往往能得出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
沈冰的视野和产品直觉,加上我对技术细节的死磕和落地能力,竟然形成了一种诡异的、高效的互补。
争吵归争吵,在共同的目标面前,我们都有着可怕的职业素养。
吵完,该通宵改代码就通宵,该一起啃文档就一起啃。
困了就在行军床上轮流眯一会儿,饿了就一起点外卖。
在连续熬了三个大夜,终于攻克了那个该死的、基于图神经网络的信任度动态评估模型的核心算法后,凌晨四点的办公室里,我们几个横七竖八地瘫着。
沈冰也累得够呛,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平日里一丝不苟的头发也有些散乱。
小雅小声说:“冰姐,林哥,你们吵归吵,但配合起来…真挺吓人的。
那算法跑通的瞬间,我都想哭。”
沈冰没睁眼,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我累得眼皮打架,脑子也不太清醒
小说《拼房拼来个老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