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面是张糙纸,边角被血浸成暗褐色,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画透着狠劲:“海通则国富,禁严则民叛。

昔在双屿,丝绸换银,济百户之饥;今官船截货,兵卒屠民,致民为寇。

恳请陛下以万民生计为重,开海通商,使倭患自绝,民得生路……”纸的末尾,没有署名,只画了一艘小船,船帆上写着“通途”二字。

李默捧着血书,老泪纵横——这哪里是信,是汪直用命写的谏言。

“收拾东西,去京城。”

李默猛地站起身,把血书叠得整整齐齐,塞进怀里,“这火,不能灭。”

隆庆元年的朝堂,比冬日的东海还冷。

李默穿着刚补好的官服,站在金銮殿上,手里举着那封血书。

“陛下!”

他的声音穿透大殿的寂静,“汪直之流,非天生贼寇,乃海禁所逼!”

话音刚落,户部尚书立刻出列,厉声驳斥:“李侍郎此言差矣!

汪直通倭劫掠,罪该万死!

你为他张目,莫非也想通倭谋逆?”

“通倭?”

李默冷笑,举起血书,“陛下请看!

汪直在血书中言,双屿通商时,民不饥,倭不来;自官军凿船屠民后,倭患才愈烈!

今东南沿海,渔民卖子换粮,商民被诬通倭,每年因禁海饿死、被杀者,不下万人!”

他顿了顿,声音更沉:“臣查得,近十年官军剿寇,耗资白银三百万两,却越剿越乱;而汪直在双屿通商时,岁入白银二十万,皆用于济民!

陛下,闭关锁国,锁的不是倭寇,是百姓的活路!

若开海设关,征税富民,既可充盈国库,又可安民弭盗——此乃救国救民之策啊!”

满朝官员哗然。

保守派纷纷出列,有的说“祖制不可违”,有的说“开海必致倭患复起”,吵得金銮殿乱成一团。

李默忽然上前一步,将血书举过头顶,跪在地上:“此乃万千商民以血所求!

汪直虽死,其言犹在!

臣愿以头颅担保,开海之后,倭患必减,民生必富!

若有半句虚言,臣甘受凌迟!”

金銮殿静了下来。

隆庆帝看着跪在地上的李默,又看了看那封染血的书,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

他想起即位前,曾看过东南的密报——官军借“查私”之名劫掠百姓,私商被逼得投倭,沿海百姓怨声载道。

“海禁之弊,朕已知之。”

上一章 继续阅读

第3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