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那些攥着小册子的手——这些零散的东西,好像正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拧在一起,慢慢变成一根结实的绳。
第三章 会议与裂痕工厂主会议定在十一月初,在洛桑市的市政厅。
埃里希的父亲,老冯·林登,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
埃里希说,老林登想借会议把“降低童工年龄”的提议敲定——最近棉花涨价,老林登想靠招更低廉的童工压成本。
“我得去参会。”
埃里希把整理好的匿名信交给卡莱因,“这些信你让老霍克悄悄发给各工厂的工人代表,让他们在会议当天去市政厅门口请愿。
不用闹,就举着牌子站着,上面写‘要活,不要饿’‘孩子要书,不要机器’——让记者看见,让其他工厂主看见。”
“你去参会安全吗?”
卡莱因接过信,“你父亲要是发现你……他不会当众发作的。”
埃里希系紧大衣扣子,“他好面子,在其他工厂主面前,得装‘开明家长’。
我只要不直接跟他对着干,只‘提建议’就行。
比如我可以说‘童工年龄太低,孩子手脚慢,反而影响效率’,或者‘工人怨气大了,容易出工不出力’——用他们的话,堵他们的嘴。”
卡莱因点头,又想起件事:“上次你说的律师,找到了吗?
安娜他们想告管事。”
“找到了。”
埃里希说,“是我母亲以前的朋友,姓霍夫曼,为人正直。
他说只要有账本,就能试着打这个官司。
我已经把账本给他了,他说先去跟管事谈,能私了最好——让他把克扣的抚恤金吐出来,再赔安娜他们一些钱。”
印刷厂的灯亮了一夜。
卡莱因在改新的小册子,要赶在请愿前印出来,标题叫《孩子不是机器》。
埃里希在准备会议上要用的“发言稿”,把工人的诉求换成工厂主听得懂的“成本核算”——“招八岁以下的孩子,死亡率高,万一出了事,要赔抚恤金,反而比招成年工人贵”。
老弗林特排字排到后半夜,揉着眼睛笑:“咱这是跟老狐狸斗法呢!
得用他们的招,治他们的病。”
会议当天,卡莱因去了市政厅附近。
他没敢靠近,就站在街角的咖啡馆裡,隔着窗户看。
市政厅门口站了几十个人,是埃里希安排的工人代表,有安娜,有汤姆,还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