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只在下午两点到四点开放”—— 那是她们要上专业课的时间,戴白牌的人却能随时来借。

她们去问管理员,管理员却叹了口气:“戴白牌的人要做‘国际研究’,时间紧,你们就多理解理解,以后总会调整的。”

东边的石凳虽然没了标识,却总有人占着位置,看到穿帆布书包的人过来,就故意把杯子放在旁边的石凳上,说 “有人了”。

黑衣人的社团改了个名字,叫 “樟下平等社”,还在私下组织线上活动,说 “樟枝的向阳面永远不会给西边”。

林晓星没气。

她每天把《全本史》的抄本铺在樟下的石桌上,自己坐在旁边读,路过的人好奇,就停下来看几眼。

有个戴白牌的女生过来,指着 “岳将军” 的段落问 “他真的很厉害吗”,林晓星把书里的记载念给她听,女生听完,把自己的外文笔记借给她看,说 “原来两边的记载不一样,我之前都不知道”。

来樟下看抄本的人越来越多,有学生,也有老师,甚至有戴白牌的人。

管理员慢慢把古籍室的开放时间调整了,下午也加了两个小时的 “学生专场”;东边的石凳上,渐渐有穿帆布书包的人和戴白牌的人坐在一起,聊着书里的事;黑衣人的线上活动,参加的人越来越少,最后没人再提。

周老师来樟下看她们时,手里拿着新的樟叶书签:“樟林的改变要慢慢来,就像树根要慢慢扎,急不得。

你看这樟叶,落了又长,总会有新的绿芽冒出来。”

林晓星看着樟下围坐的人,看着他们手里的书和抄本,突然觉得,有些光不用等别人照过来,自己拿着书,也能在樟下点起一点亮,再让这点亮,传给更多人。

5 樟枝间的传光人毕业的樟叶飘落在册页上时,林晓星的毕业论文得了 “校级优秀”—— 题目是《樟下光的分配:论校园资源的公平与传承》。

答辩那天,评委老师手里拿着樟木笔,问她 “你觉得樟林的光能照到校外吗?

能照多久?”

她指着窗外的樟枝,手里拿着之前学生们填的问券,问券上的樟叶印记已经干了,却还能看清:“只要有人愿意把光传下去,就能一直照。

就像这些问券,虽然干了,却能让后来的人知道,

上一章 继续阅读

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