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创意总监。
男人换下了笔挺的西装,背着与阿宁同款的帆布画包,画包边缘还沾着未干的颜料。
小女孩举着自制的萤火虫灯笼,兴奋地说:“阿宁老师!
王叔叔教我们拍了好多‘会发光’的照片!”
男人笑着展开平板电脑,屏幕上满是孩子们在社区角落的创作瞬间:蹲在墙根观察蚂蚁搬家的孩童、用粉笔为盲道画出彩虹的少年、给流浪猫搭小窝的银发老人。
每张照片旁都配有手写的文字,其中一张拍着小女孩踮脚挂喂鸟器的画面,下方写着:“当我们不再寻找意义,意义就藏在伸手的瞬间。”
山谷的夜愈发深沉,萤火虫群从草丛间升起,宛如银河坠入人间。
阿宁忽然想起爷爷去世前最后的叮嘱,老人颤抖着抚摸他儿时的涂鸦本:“画画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里的星星,而是要让自己的眼睛永远看得见星光。”
此刻,这句话与眼前的萤火、画中平凡的笑容重叠,在他心底泛起涟漪。
三个月后,城市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
阿宁的新作《微光集》占据展厅中央,而环绕四周的,是三百张来自普通人的摄影、绘画与手作。
有人用毛线编织出暴雨中为流浪猫撑伞的路人,有人用废旧零件拼贴出深夜便利店温暖的灯光。
开幕当天,白发苍苍的修鞋匠坐在轮椅上,颤巍巍地抚摸着自己入画的模样,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展览结束时,美术馆收到了数千封观众来信。
其中一封来自山区支教老师,她写道:“我带着孩子们在操场画银河,突然发现,每个认真生活的人,本身就是最亮的星。”
阿宁将这些信件装进新的木匣,放在老木匣旁。
当月光再次洒进画室,两个木匣里的故事静静相拥,诉说着跨越山海的共鸣。
一日,阿宁收到一封来自海外的邀请函,邀请他参加一场以“平凡与伟大”为主题的国际艺术交流展。
这让他有些犹豫,曾经的他害怕站在聚光灯下,害怕被人评判。
但当他翻开木匣,重读那些饱含温度的信件,看到孩子们稚嫩的画作,想起山谷里自在生长的小草,他终于下定决心,带着《微光集》和那些承载着普通人故事的作品踏上了旅程。
在展览现场,阿宁的画作前围满了来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