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以对。

她本就不是擅长聊天的人,尤其是在心里装着事的时候。

耳边持续不断的聒噪,只会让她更加想念之前那段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翻书声、呼吸声的时光。

好吵……她心里默默想着,第一次对热闹产生了如此明确的抗拒。

自从换座位后,他们之间那点微弱的联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摇摇晃晃地坠落了。

后来的每一次QQ上的对话,几乎都是她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开启。

“老师上课说的《楚辞》选读范围是哪些段落来着?”

“你的数学卷子最后一道大题做出来了吗?”

“你觉的这儿的风景好看吗?”

(附上一张照片)“你觉得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风,除了公认的婉约,深层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吗?”

……他的回复总是简洁的近乎吝啬,“三段和四段。”

“写了。”

“好看。”

后者更显孤直。

有时甚至隔了很久很久,久到她以为不会收到回复时,屏幕才会亮起。

但她发现,但凡是关于文学的问题,他会回答的稍微详细些。

有一次她问及对《红楼梦》中某个情节的理解,他竟破天荒地回了三行字。

那是他们最长的一次线上交流。

她抱着手机,反复看了那几行字,仿佛能从中读出比文本分析更深的东西。

元旦这一天,学校难得地放了假。

晚上,林萦和闺蜜一起到体育场散步。

冬夜的寒风吹在脸上,却吹不散广场上热闹的人气。

忽然,夜空中升起几盏暖黄色的孔明灯,晃晃悠悠地,带着人们的祈愿越飞越高,像是要融入星辰。

“快看!

孔明灯!”

闺蜜兴奋地指着。

林萦立刻拿出手机,调整焦距,认真地拍下了那温暖的一幕。

照片拍好的瞬间,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分享给他。

想对他说:“看,有人放孔明灯,我也为你祈愿,愿你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可指尖在发送键上徘徊了许久,却始终缺少那份按下去的勇气。

这样的问候,对他而言会不会是一种打扰?

他会不会觉得莫名其妙?

闺蜜眼尖,看出了她的犹豫和心事重重,在她耳边软磨硬泡,半是鼓励半是起哄。

在闺蜜的软磨硬泡中林萦硬着头皮将照片发给他,配文写得极其平常,甚至有些干巴巴,写了一句:“外面有人放孔明灯。

上一章 继续阅读

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