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到时候,我们就能光明正大地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陈默用力点了点头,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拿起身边的石头,开始帮沈砚之清理山洞。
阳光透过洞口的灌木丛,洒进山洞里,照在两人忙碌的身影上,也照在他们眼中闪烁的希望之光上。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在山洞里重新搭建实验室。
没有工作台,就用石头垒起简易的台子;没有煤油灯,就借着洞口透进来的天光工作;粮食不够了,就挖山里的野菜,偶尔运气好,还能捉到几只野兔。
沈砚之的伤口因为没有药物治疗,反复发炎,每次焊接零件时,手臂都疼得发抖,可他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只是咬着牙,一次次将导线焊接到电路板上。
陈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每天都会提前起床,去山里寻找草药,给沈砚之换药;晚上,他会主动承担起大部分的体力活,让沈砚之能多休息一会儿。
有时,他会忍不住问沈砚之:“先生,您说我们能成功吗?
我们真的能在三个月内完成任务吗?”
沈砚之总会拿起桌上的电路图,指着上面的核心部件,笑着说:“你看,我们已经解决了信号传输的关键问题,只要等物资一到,就能进行整机调试。
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别忘了,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前线的战士们,还有千千万万等待和平的中国人,他们都在等着我们的好消息。”
这天夜里,沈砚之正在绘制调试方案,陈默突然从外面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包裹,兴奋地喊道:“先生!
物资!
老周把物资送来了!
里面有我们需要的三极管、电阻,还有药品和粮食!”
沈砚之猛地抬起头,快步走过去,打开包裹。
看到里面整齐摆放的零件和药品,他的手忍不住颤抖起来。
三个月的等待,三个月的坚守,终于没有白费。
他拿起一个三极管,仔细看了看,又递给陈默:“快,我们现在就开始组装,争取早日完成调试!”
山洞里的煤油灯再次亮起,两人围在工作台前,专注地组装着设备。
锡焊融化的 “滋滋” 声,零件碰撞的 “叮当” 声,还有两人偶尔的低语声,交织在一起,在寂静的山林里,谱写着一曲关于坚守与希望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