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
他身后的大屏幕,实时滚动着令人震撼的数据流:宏远精密:良品率98.2%,人均产值提升300%,专利数从5件增至127件,孵化科技企业3家;东江工院: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率99.8%,平均起薪较五年前翻番,企业横向课题经费破2亿,教授团队孵化科技企业增至21家;区域产业:联盟内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率从15%升至78%,制造业平均能耗下降28%,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5%;人才生态:“现场工程师数字班组长”等新职业标准由联盟制定,五年累计培养复合型人才1.2万名。
“各位同仁,”林砚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沉稳而有力,“五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产教融合’这个词时,我嗤之以鼻。
我认为那是学校的‘甩包袱’,是企业的‘赔本买卖’。
我错了。”
大屏幕切换,出现一枚缓缓旋转的齿轮特写——银光闪闪,齿牙精密,一面激光蚀刻着“HONGYUAN”,一面是“DONGJIANG”,齿轮中心,是一个动态的DNA双螺旋结构。
“这枚‘融合齿轮’,是我们‘宏远-东江’联合研发的第一代教学-生产双模齿轮。
它既是课堂上的教具,讲解力学与材料;也是产线上的零件,承受真实的负载。
它的每一颗齿牙,都咬合着两个世界的基因——产业的筋骨,与教育的血脉。”
林砚举起这枚齿轮,灯光下,它流转着金属与智慧交融的光泽。
“曾经,我们认为产教融合是学校为企业输血,是单向的给予。
现在我们知道,它是双向的咬合,是共同的进化。
当教授带着前沿理论走进车间,当学生带着创新思维触摸机床,当老师傅的经验被编码成算法,当企业的痛点被转化为科研课题——知识便不再悬浮于云端,人才便不再困守于象牙塔,产业便不再踟蹰于孤岛。”
他环视台下,目光扫过白发苍苍、正偷偷抹泪的张师傅,扫过意气风发、坐姿笔挺的小陈(不,现在该叫陈教授了),扫过微笑颔首、眼神睿智的苏明,扫过那些来自不同企业、不同院校、眼神中充满期待与热望的面孔。
“这枚齿轮转动的力量,不属于宏远,不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