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妃嫔们辛苦”的由头,给后宫众人都加了赏赐,还特意在早朝后当着皇后的面,提了句“林才人虽位份低微,却有颗赤诚之心,值得嘉奖”。
皇后心思玲珑,立刻会意。
三日后,她以“秋菊盛开”为由,在御花园举办赏菊宴,特意把林才人安排在了紧邻贵妃、淑妃的位置——既显了帝王的重视,又不违后宫尊卑礼法。
宴会上,金菊吐艳,舞姬旋身,琴师拨弦,一派祥和。
荀轼端着酒杯,目光扫过座上的皇后、淑妃和林才人,见三人都笑意盈盈地看着自己,心里更觉笃定:小种子果然是多虑了。
可就在琴声与舞姿相合的巅峰时刻,一道寒光突然从舞姬队列里射出——一个穿着舞衣的女子,竟从袖中抽出一把短刃,直扑荀轼而来!
“护驾!
有刺客!”
侍卫们的喊声瞬间响起,殿内顿时乱作一团。
荀轼虽惊,却没慌,只是下意识地往后靠了靠。
可下一秒,他就看见皇后、淑妃和林才人,几乎是同时起身,挡在了他身前——三人脸上都满是惊恐,却没有一个人后退。
侍卫们很快擒住了刺客,荀轼看着身前三位面色苍白、甚至还在微微发抖的女子,心里一暖,连忙起身安抚:“爱妃们别怕,刺客已擒,朕无事。”
可安抚的话刚说完,他就借口“心绪不宁”,匆匆离了宴。
8赏菊宴遇刺的消息,不出半日就传遍了京城。
加上之前的“帝王头痛”,民间渐渐有了流言:说是荀轼登基时杀了太多宗室旧臣,杀戮过重惹了天怒,若想平息神佛不满,就得下罪己诏,再免除附属国近三年的岁贡,方可保江山太平。
流言传到朝堂,两派大臣立刻吵了起来。
一派以淑妃的父亲——丞相柳承业为首,力谏:“帝王威仪不容挑衅!
刺客必有幕后主使,应彻查根源,以儆效尤,绝不能因流言就下罪己诏,失了大国体面!”
另一派则是几位文官,认为“民心得失比威仪重要”,应顺应流言,免得再惹出祸事。
荀轼没立刻表态,只命大理寺和锦衣卫联手查案。
此事牵连甚广,从刺客的身份查到背后的资助者,再到与宗室的关联,足足查了一个月,才终于有了眉目。
这日清晨,大理寺卿捧着卷宗,快步走进御书房,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