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证。

母亲几十条的语音,全是让我给哥哥做血包的话术。

买房时,我转出几十万,房本只写哥嫂。

侄子夏令营之前,我发去的风险调查截图,她冷冰冰回我:“别扫兴。”

还有那些“不给钱就别回家”的威胁。

这些东西,我全存下来了。

我没有马上动。

我知道,情绪比证据更致命。

让他们嚷得再高一点,让网友骂得再狠一点。

等风头最盛的时候,我再丢出这整个文件夹。

那几天,我的手机几乎没有安静过。

陌生电话一个接一个,响到深夜。

有些是媒体打来的:“请问您对父母的指控有何回应?”

更多是陌生人,劈头盖脸就是一句:“你还是人吗?”

但是那个号码我只是留着收一些国内亲戚朋友的电话和信息,并不会影响我现在的生活。

微信消息全是红点。

朋友圈被挤满了“艾特”,有人直接甩链接问:“这是你家人吗?”

我把手机调成静音,翻过来扣在桌上。

灯光照在桌面,落下长长的阴影。

舆论在滚雪球。

我早就预料到了。

母亲的直播不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女儿一点良心都没有!

儿子瘫了,孙子没了,她人在国外,连个影都不露!”

每一句都像往我身上泼脏水,听起来凄惨,实际上刀刀扎心。

父亲偶尔插一句,低声叹气:“我们这辈子真是白养了。”

说得好像我是欠他们的债。

网友比他们还凶。

微博上,我的名字成了“冷血女儿”的代名词。

有人翻出我的旧照片,说我穿得体面:“你们看,她过得挺滋润的,怎么舍不得寄点钱回家?”

还有人一本正经编段子:“她爸妈在哭,她在国外喝咖啡。

孝顺。”

我甚至看到有人扒到我以前的租房地址,留言:“不如给她寄个花圈。”

我看着屏幕,指尖轻轻敲着桌面。

没有愤怒,只是在看一场网络狂欢。

第九章:反击我打开电脑。

按照时间线梳理了那些证据,做了分类。

第一份,是当年的转账凭证上,一个备注‘学费’,一个备注‘首付’,金额一串串压得我透不过气。

收款人要么是母亲,要么是哥哥。

第二份,是语音:母亲的嗓音清清楚楚,带着责问:“你是妹妹,你不帮你哥谁来帮他?

你不掏钱,你哥咋活?”

第三份,是买房时的

上一章 继续阅读

第1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