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卷宗纸张已然泛黄发脆,上面的字迹是用极工整的馆阁体小楷写就,记录者,正是已化为焦尸的时任太医院院判,张承。
“……宸妃娘娘自怀龙裔,六月始,便时有腿足浮肿之症,偶伴头晕目眩。臣等以安胎之方辅之,症状稍缓……”
“……七月,娘娘夜间忽感心悸气短,面色潮红,汗出不止。臣诊其脉,弦数而急,此乃‘心火攻心’之兆。以黄连、朱砂等清心降火之药调理,三日后,悸症得解……”
“……八月,娘娘偶起高热,伴有惊厥。张承叩请圣裁,以金针刺百会、人中等穴,方使娘娘转危为安。然娘娘醒后,时常暗自垂泪,言语颠倒,似有郁结之症……”
顾清萝一字一句,仔细研读,眉头越锁越紧。
以她现代医学的知识来看,这份记录,简直就是一份典型的重度“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患者的病历!
腿足浮肿、头晕目眩,是水肿和血压升高的表现;心悸气短、面色潮红,是心脏负荷过重的症状;而最后那场高热惊厥,毫无疑问,便是最凶险的“子痫”发作!
这些症状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张承等太医虽未能准确诊断,但他们记录下的每一个症状,都无比真实。
她继续往下看。
“……九月廿七,丑时,宸妃娘娘作动。然产程迟滞,历经八个时辰,方于亥时诞下一名皇子。然皇子落地,便已……气息全无。娘娘闻此噩耗,悲痛攻心,忽发血崩之症。臣等虽以汤药、针灸全力施救,然血出如注,终……回天乏术。娘娘于子时,薨逝。”
卷宗末尾,是张承用颤抖的笔迹写下的最终诊断。
“宸妃林氏,因产后郁结,悲恸伤肝,致气血逆乱,血海崩决而亡。此乃天命,非药石可医也。”
一尸两命。死胎。产后大出血。
每一个字眼,都浸透了血腥与绝望。
从这份脉案来看,宸妃之死,似乎确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医疗悲剧。她的身体本就因严重的妊娠并发症而濒临崩溃,死产的巨大打击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导致产后大出血,不治身亡。
整个过程,在逻辑上,完全说得通。
可……顾清萝心中的那股不安,却愈发强烈。
不对劲,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若一切真如脉案所载,是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皇帝为何还要查?难道是怀疑太医救治不力?可从记录来看,张承等人几乎已用尽了当时医疗条件下所有能用的手段。
顾清萝阖上双眼,将自己代入当时的情景。
一个身患重度子痫的产妇,经历了一场长达八小时的痛苦难产,最终诞下一个死婴,而后,因巨大的精神打击,引发了产后大出血……
等等!
引发产后大出血的原因,当真是“精神打击”吗?
在现代医学中,导致产后大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子宫收缩乏力”,而长时间的困难产程,恰恰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的最主要诱因!
也就是说,即便没有死胎的打击,宸妃当时的情况,也极有可能发生大出血!
张承将死因归结于“悲恸伤肝”,或许只是因为他无法理解“子宫收缩乏力”的概念,而从表象上做出的、最符合当时医学理论的判断。
那么,破绽,究竟在何处?
顾清萝将那份脉案翻来覆去又看了数遍,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反复咀嚼。
忽然,她的目光定格在脉案中一个极不起眼的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