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有参会的青年学者,需要进行一次集中的行前培训,主要是关于国际学术礼仪和报告技巧。
培训的负责人,是系里的几位教授,其中就有林若薇。
当我走进培训教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我身上。
在场的,都是系里最优秀的青年教师和博士后。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认识我,也听说过我的“事迹”。
而我,是唯一一个以博士生身份参加的。
林若薇正站在讲台上,准备开始讲解PPT。
她看到我,明显愣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但很快就恢复了职业性的微笑。
“好了,人都到齐了,我们现在开始。”
她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解。
她讲得很专业,声音清脆,条理清晰。
我坐在最后一排,静静地听着,像一个普通的学生。
培训中有一个模拟报告的环节。
每个人需要上台,用英语做一个五分钟的简短报告,然后由台下的老师进行点评。
轮到我的时候,我走上讲台。
我报告的题目,就是我那三篇论文的核心内容。
我没有用PPT,因为所有的公式和图表,都刻在我的脑子里。
我全程脱稿,用流利的、不带一丝口音的英语,将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问题,讲得深入浅出。
当我讲完最后一个字时,台下,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被我报告的内容和气场所震慑。
过了好几秒,才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
负责点评的几位老教授,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轮到林若薇点评。
她拿着话筒,看着我,久久没有说话。
教室里的气氛,有些微妙。
“周衍同学的报告……”她终于开口,声音有些干涩,“内容……很前沿,也很有深度。
看得出来,下了很大的功夫。”
她的点评,很客观,很官方,听不出任何个人情绪。
“但是,”她话锋一转,“我个人觉得,你的报告风格,过于……锋利。
缺乏一些学者应有的温和与谦逊。
学术交流,不是辩论赛,不需要咄咄逼人。”
我看着她,笑了。
“林老师,”我拿起话筒,平静地回应,“我以为,学术的本质,是追求真理。
而真理,本身就是锋利的,它不需要用温和的辞藻来包装。”
“至于谦逊,”我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认为,真正的谦逊,是建立在绝对的实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