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开业前,她做了一项重要的投资——再次花费5点资源点,从系统兑换了一口质量上乘、导热均匀的厚底铁锅。公孙瓒军营里那口铁锅已让她尝到甜头,系统出品的这口,无论是材质还是工艺,都远非这个时代的铁锅可比,这将是她厨艺的最大依仗。
考虑到食材获取的便利性和烹饪的效率,林安决定主打面食。在这个时代,面条被称为“汤饼”,乃是将面团搓揉拉扯后,放入沸水或汤中煮熟的食物,虽不罕见,但做法粗犷,口味单一。
林安要做的,便是这“汤饼”。她利用现代的和面技巧,使面团更加筋道;熬制简单的骨汤或菌菇汤做底;最关键的是,她巧妙地运用了系统兑换的基础调料,以及自己之前积攒的一些香料,调配出风味独特的酱料和浇头。或是用肉糜、豆酱做成炸酱,或是用葱花、猪油热激成葱油拌面,虽然材料有限,但凭借高超的火候掌控和调味手法,她做出的“汤饼”,味道层次远非市面上普通货色可比。
开业之初,生意果然如预料般寡淡。新店无声无息地重开,一个覆面女子主厨,这些都引不起什么注意。偶尔有几个走错路或被香味吸引进来的客人,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然而,味道是最好的招牌。凡是进来吃过一碗林安做的“汤饼”的人,无不被那爽滑筋道的面条、浓郁鲜美的汤头或酱料所征服。在这个食物匮乏、烹饪手段粗糙的时代,这样一碗精心制作的面食,带来的味觉冲击是巨大的。
“刘家食肆的汤饼,滋味真不一般!” “那娘子手艺了得,看着不起眼,做的东西却香得很!”
口耳相传之下,尽管世道艰难,尽管黑山军的阴影笼罩,但这小小的、连招牌都没换的食肆,还是逐渐有了一些回头客。虽然远谈不上宾客盈门,但每日也能卖出二三十碗面,赚取的微薄利润,足以支撑林安的日常开销,并让她慢慢积攒一点继续南下的路费。
林安每日在灶台前忙碌,听着食客们谈论着城外的战事、粮价的涨跌、家长里短,感觉自己仿佛真正融入了这个时代底层的生活脉搏。她小心地维持着低调,像一颗石子,悄然沉入真定县这潭微澜的湖水之底,等待着,也准备着下一次命运的波涛。
林安在真定县的安生日子,晃晃悠悠竟过了两个多月。夏日步入最炎热的时段,知了在院外的老槐树上声嘶力竭地鸣叫,连风都带着灼人的热气。这种规律的、只需操心一日三餐和些许生意的平淡生活,渐渐滋生出一种令人懈怠的安逸,懒散得林安几乎快要忘记南下逃亡的初衷,内心深处某个角落甚至生出“若能一直如此,似乎也不错”的念头。
然而,外界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不断打破这份虚假的宁静。往来食客的交谈间,零碎的信息拼凑出外界的剧变:董卓火烧洛阳,胁迫天子与百官西迁长安;关东联军各怀鬼胎,因粮草、地盘争执不休,所谓的讨董大业早已名存实亡,从匡扶汉室演变成了诸侯间的倾轧与地盘争夺。更让她心头一紧的是,传来了长沙太守孙坚战死的消息。
“可惜了……一代猛将。”前天听到这消息时,林安正在和面,动作不由得一顿,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惋惜。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在联军大营里,带着少年意气、用钱财大方换取点心方子的鲜衣少年——孙策。父亲的骤然陨落,那副尚且稚嫩的肩膀,要被迫扛起多么沉重的担子?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那个笑容爽朗的少年郎,恐怕再也回不去了。她叹了口气,乱世催人老,逼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