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吗?”
“是。”
林薇轻声答。
“这就怪了。”
吴校放下手机,“本来下学期想提拔你当高一级组长的。
你教学成绩我们有目共睹,但——”他顿了顿,“管理能力,尤其是对家长的引导能力,得跟上。”
王校长接话:“我们也不是不通情理。
但食堂收回来了,总得保证运营。
以前外包,每年固定收500万,现在我们自己干,投入大,风险也大。
包餐制是最稳妥的方式。”
她原本以为,自己在高中教学路上遇到的最大挑战,无非是课堂与成绩——为此,她早已做足了准备。
没想到,真正迎面给她一记重拳的,竟是食堂改革。
偌大的学校要推行改革,谈何容易?
校方索性趁高三毕业离校后的空档,把整个高中部当作试点。
毕竟,眼下只剩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管理上相对简单,压力也小些。
只要高中试点成功,未来推广到其他年级,自然水到渠成。
可这样的“好事”,偏偏又被林薇赶上了。
她带高一还没满一年,虽然班级整体成绩尚可,但作为一所私立学校,生源本就参差不齐——能招到学生,意味着收入,而收入,才是维持学校运转的命脉。
即使理解学校这么做的原因,可真正落到自己身上时,还是让很多老师不满,这其中就包括林薇。
林薇想反驳:**那为什么不先开个家长会?
为什么不听一线老师的意见?
**但她没说出口。
她知道,在这个私立学校,**“稳定”比“公正”重要,“结果”比“过程”重要。
**而她,只是个夹在中间的班主任。
---回到宿舍,她躺下,盯着天花板。
一面是升职加薪,一面是可能被换岗——冰火两重天。
她想起一年多前刚来这所学校时,意气风发,以为能教出一群有思想的学生。
可也是这一年多的时间,她学会了闭嘴,学会了妥协,学会了在规则的缝隙里求生存。
手机又亮了。
她不敢点开。
她知道,那群家长还在等他回应。
而她,什么也给不了。
晚自习后的教学楼走廊空荡寂静,只有林薇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她正伏案整理学生反馈的数据,把近两周的食堂投诉、消费记录、学生访谈逐条归类。
门被轻轻推开。
“还没走?”
陈哲端着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