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走进来,他是物理组新来的骨干教师,名校毕业,谈吐儒雅,是学校重点引进的“青年才俊”。
很多女老师私下都说:“林薇要是和他搭班,那真是强强联合。”
林薇抬头笑了笑:“数据还没理完。”
陈哲把咖啡放下,顺手翻了翻她桌上的文件:“你这分析……挺细啊。
连谁几号几点去食堂、吃了什么、剩了多少都记?”
“不细不行。”
林薇揉了揉太阳穴,“家长质疑包餐制,我们不能只靠情绪回应,得有数据支撑。”
林薇不是天生就会分析制度漏洞的。
她从村小学一路到乡镇中学,最后到大学,她知道:“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筛选强者,更要托住弱者。”
所以当她看到“包餐制”被骂成“强买强卖”时,她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警觉——这背后一定有更复杂的真实。
她不是站在学校一边,也不是站在家长一边,她是站在“那些不会发声的孩子”一边。
她设计的解决方案,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源于她童年记忆里那些饥饿的眼神、那些沉默的退学、那些被规则碾过的身影。
她知道,真正的公平,不是给所有人一样的东西,而是确保最脆弱的人不被落下。
可也正因如此,她在学校里显得不是那么“合群”——她不热衷搞关系,不擅长奉承领导,有人私下议论:“林薇太理想主义。”
也有人说:“她家境一般,怎么这么清高?”
没人知道,她的“清高”,是用多少年的挣扎换来的清醒。
陈哲若有所思地点头:“你这思路……有点像我在上一家学校做的学生行为模型分析。
要不要我帮你做个可视化图表?
明天教研会上用,效果更直观。”
林薇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好,麻烦你了。”
第二天,教研会上。
投影仪上滚动着清晰的柱状图与趋势线,陈哲站在讲台前,语气沉稳:“从数据来看,强制包餐确实存在资源浪费和个体差异问题,但完全放开充卡制,可能导致弱势学生饮食失衡。
我的建议是——保留包餐框架,优化执行细节,比如动态调整菜品、设立应急餐窗口、加强营养教育。”
台下掌声响起。
吴校长频频点头:“陈老师这个方案,既有理性又有温度,值得推广。”
林薇坐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