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手指微微收紧。
她没打断,也没澄清——那些数据是她熬了三个通宵整理的,模型框架也是她自己搭的,陈哲只是做了几张图,却成了“提出者”。
散会后,王校长拍着陈哲肩膀说:“小伙子,有前途!”
而有人悄悄对林薇说:“你也别介意,男人说出来的话,就是容易被听见。”
林薇笑了笑,没说话。
但她知道,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陈哲虽然被领导在会议室当众表扬,但他心里清楚,这次成果的真正核心是林薇。
面对领导夸奖,他不便当场否定或打断,只能默默记在心里。
会后,只要有其他老师提起这件事,或是有人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他都会立刻澄清:“其实我只负责做了几张图,主要的工作和思路都是林薇老师的,她才是关键。”
可这种坦诚反而被一些人误解——大家觉得他是在替林薇谦虚,甚至是在维护她,反而更坐实了某种“特殊关系”的猜测。
更微妙的是,陈哲私下找到林薇,诚恳地向她道歉:“不好意思,让校长误会了,其实功劳都是你的。”
林薇笑着摆摆手说没事,两人之间的交流自然坦率,却恰好被路过的同事看到——一个神情认真,一个轻声回应,画面显得格外亲近。
这一幕很快在办公室传开,原本就有些风言风语的关系猜测,瞬间被点燃。
陈哲刚毕业,年纪比林薇小了两岁左右,农村的读书晚,城市的读书早,年龄差就这么来了。
平日里说话也带着年轻人的腼腆与恭敬,对林薇总是称呼“林老师”,语气中透着尊重。
可这样的姿态落在旁人眼里,却多了几分暧昧的意味——一个成熟稳重的女教师,一个年轻有为的男同事,加上最近的“抢功”风波和频繁互动,很快便有人开始私下议论,说他们之间怕是有点“姐弟恋”的苗头。
尽管两人工作往来纯粹,但流言一旦滋生,便如藤蔓般悄然蔓延,再也难以控制。
其实,林薇和陈哲的相遇,并非源于什么刻意的安排,而更像是一场被现实裹挟的偶然。
两人都非师范院校毕业,但都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走进校园,却在求职季里一次次碰壁。
林薇读的是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当年毕业时投了三十多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