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极淡的、连自己都未察觉的缓和,开口问道:“可是看出了什么?”
沈知意垂眸,将朱笔在砚中蘸了蘸,于绢帛一侧空白处,开始逐条写下增补与修改意见,声音平稳如常:“陛下,臣妾以为,第三条赈粮发放之法,或可调整……”时光荏苒,又是三载寒暑。
江北水患后的重建章程经沈知意增补厘定,推行下去,成效卓著。
灾民得以安顿,民生迅速恢复,朝廷威望日隆。
此事虽秘而不宣,但朝中核心重臣多少知晓,那缜密周全的章程背后,有未央宫的一份心力。
萧衍自此,竟渐渐将一些棘手的经济、工造乃至部分吏治考评的难题,以“咨议”之名送至未央宫。
起初只是试探,后来便成了常例。
沈知意处之泰然,皆以朱批细答,数据、案例、条规,援引有据,逻辑森严,从不涉足权术私心,只就事论事,如同处理最复杂的宫务。
宣政殿内,烛火常燃至深夜。
帝后二人各据长案一端,之间堆叠着奏疏与文书。
时而沉默各自批阅,时而就一事低声交换数语。
“南境军饷转运损耗过大,皇后看此策可否?”
“漕运改陆,虽增脚费,然省却层层盘剥与沉船之险,实则更俭。
臣妾已核算对比,数据在此。”
“吏部报上来这批候补官员的考评,朕总觉得过于空泛。”
“可加试‘钱谷实务策’,臣妾拟了十条考题,陛下过目。”
她的声音始终清冷平稳,不带情绪,却总能精准切中要害。
萧衍从最初的惊异、探究,到后来的依赖、习惯,直至如今的并肩与信任。
他发现自己竟开始期待这深夜的灯火,期待那冷静的声音给出另一个角度的剖析。
朝臣们亦隐隐察觉变化。
陛下决策愈发精准老练,尤其涉及钱粮、工造、考核之事,往往一针见血,直指积弊。
偶有难以决断之事,陛下有时会道“容朕再思”,次日便常有明晰决断下达。
风声渐渐漏出,道是未央宫那位皇后,实为陛下“幕后谋臣”。
虽有微词,然皇后所参之事皆利国利民,且从未逾矩干政,让人抓不住错处,反是实绩摆在眼前,令人无从反驳。
这日大朝会,议题乃改革沿用百年的盐铁税制,争议极大,各方吵嚷不休,老臣们引经据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