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碎的瞬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反而因为生活的平静,显得更加突兀和清晰。
一个秋日的午后,宋亚轩在工作室帮一位老友录制一首怀旧民谣。
老友带来的箱琴有些走音,调试时,一根琴弦崩断,发出尖锐的嗡鸣。
那声音刺破空气的瞬间,宋亚轩正在倒茶的手猛地一抖,滚烫的茶水溅在手背上,红了一片。
“没事吧?”
老友惊呼。
他摇摇头,抽纸擦拭,笑着说“没事”,心却像被那根断弦狠狠抽了一下。
——很多年前,也有过一次。
姜柠调试他收藏的一把古董吉他时,低音弦突然崩断,她吓得差点把琴摔了,他当时也是这么笑着安慰她“没事,一根弦而已”。
她后来赔给他一整套顶级琴弦,包装上还笨拙地系了个蝴蝶结。
手背上的灼痛感持续着,那根断弦的嗡鸣似乎还在空气里震颤,牵连出记忆深处那个系着蝴蝶结的琴弦盒子,和当时她有些窘迫又认真的表情。
他垂下眼,默默将手背按在冰凉的玻璃杯壁上。
同一天晚上,姜柠在厨房准备晚餐,听着广播里的轻音乐。
主持人用温柔的声音念着一封听众来信,讲述一段无疾而终的暗恋,信末写道:“……就像一颗糖,藏在最深的罐子里,舍不得吃,最后却过了保质期。”
姜柠正切着番茄的手顿住了。
刀尖停在番茄柔软的果肉上。
——“这首歌的感觉,像不像一颗舍不得吃的糖?
甜里带着怕它消失的小心翼翼。”
那是她第一次大胆地向宋亚轩描述她写出的旋律时用的比喻。
他当时愣了一下,然后眼睛亮起来,说“就是这个!”
广播里的音乐换成了另一首,主持人还在说着什么,她却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了。
那颗过了期的糖,仿佛就哽在她的喉咙里,泛着陈旧的、酸涩的甜味。
她深吸一口气,继续将番茄切成小块,刀落在砧板上的声音,规律而用力,像是在努力切断某种无形的丝线。
他们甚至会在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上,看到对方的影子。
宋亚轩在美术馆看一场现代艺术展,在一幅名为《无声的共振》的装置作品前驻足良久。
那是由无数悬空的、粗细不一的金属丝组成,观众可以用手拂过,引发不同频率的、细微的嗡鸣。